• 专访美术指导林木 | 他,为张艺谋“造”了一台坦克
  • 来源:8V电影网 人气:加载中 更新:2022.04.03


1905电影网专稿 前段时间,张艺谋新作《满江红》立项和《悬崖之上2》官宣的消息引发影迷们的广泛关注。


尤其是《满江红》,这将是张艺谋和编剧陈宇继《坚如磐石》《狙击手》之后的三度合作。



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实事迹改编,《狙击手》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狙击五班战士与敌军殊死对决的故事,豆瓣评分7.7,领跑一众同档期影片。


在张艺谋执导的20余部影片中,它更凭借超6亿的票房成绩高居第4位,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。


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张艺谋严谨到极致的追求,也离不开剧组成员的辛勤付出和创作。本期《幕后》,我们特别邀请到《狙击手》美术指导林木做客,听他讲述《狙击手》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,以及他多年以来跟张艺谋合作的点滴。



《狙击手》跟《长津湖》“抢”坦克?

林木:我们重新“打造”了一台


区别于一般战争片的宏大叙事,《狙击手》的灵魂在于以小见大,整部戏场景不多,主要聚焦在一片辽阔的雪地上,那是志愿军和美军展开对决的第一战场。


林木直言影片场景数量的减少并没有降低美术组置景的难度。单是找到张艺谋心中的“最佳战场”,大家就费了不少功夫。


美术组最初考虑过张家口一带,随后又到过东北和内蒙古勘景,对比了很多地方之后,才最终选择白山作为《狙击手》的主要取景地。



林木解释白山能够脱颖而出的理由:一是地势。


白山附近的村庄中间有洼地、有河道,丘陵状的地势起伏层次丰富,且适逢动态河滩枯竭,被冰雪覆盖起来,非常适合作为狙击战的场所。



二是降雪量。


张艺谋对于《狙击手》的明确要求是,只要是拍雪,就必须拍真雪。这意味着取景地必须大量稳定地“供雪”。


而根据历年的降雪量数据分析,林木发现白山正是东北每年降雪量最大和最稳定的地方,契合导演想拍真雪的执念。



定下两军决斗的战场后,林木团队开始马不停蹄地搭建双方的战壕。


其中我方战壕位于山坳背后相对低洼的地方,搭建用的都是当地木材和土石结构。连林木自己也坦言,这是一个比较简陋的设计。


因为我方在朝鲜战争里基本没有制空权,再加上条件有限,搭建取材只能因地制宜,把营地选在低洼之地也是为了更好地躲避空袭。



相较之下,美军的战壕就显得“豪华”了。


林木为美军战壕做了一个三叉形半包围的设计。这样一来,他们就有很多可以作为掩体的支点,更符合他们选择“守株待兔”的作战策略。


“美军和我军的战壕高度相差七八米,整体落差不大,但作为狙击手来说,这种落差带来的瞄准视野完全不同。”


林木介绍,这突出了我军处于劣势的作战状态。



当然,双方作战条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战壕位置上。


戏里,坦克作为美军最后依托的重要场所,对战局产生着举重轻重的作用。戏外,为了能让剧组拍摄到“真实”的坦克,美术组更是排除万难,亲自“打造”了一台。


当知道剧组需要用到坦克作为道具的时候,林木先是考虑去借,“我们走遍了各种道具单位,但因为拍摄时间几乎和《长津湖》重叠,好的已经被借走了,剩下的基本达不到要求。所以我们决定,整个坦克的内外部分都重新来做。



美军在朝鲜战争用的坦克是历史上著名的“谢尔曼”。


考证了大量素材之后,林木团队先是1:1还原了坦克的外观,包括坦克上的战争涂装以及战争痕迹都尽量做得跟历史记载上一样。


在内部设计上,则是先把舱架起来,放在可以震动的平衡器上,让它自然表现坦克行进时的晃动感。然后再切割出活动空间,给摄影师、灯光师留出位置。


林木自豪地表示,他们做出来的坦克虽然是个道具,但还是做到了正常行驶,炮塔能够自由转动,里面所有的操作都可以模拟,“国产电影能在坦克内部拍如此复杂镜头,真的很少见吧!”



张艺谋一直强调志愿军和美军在装备上的反差。用他的话说,志愿军是以极其简陋的条件,去迎战武装到牙齿的,号称世界第一的军队。


为了体现双方在作战武器上的差别,美术组的设计也是费尽心思。


美军的武器原本是按照正常美国陆军的装备来匹配,但林木在跟导演商量的过程中,认为无论是从凸显人物性格上看,还是从剧情方面来讲,美军都有一定的雇佣军成分,所以美术组这次对于美军武器的设计更为大胆,“用了美军制式外的改装枪,有些甚至包括猎枪风格的武器。



另一方面,志愿军的枪则相对很简单,用的是莫辛纳甘。很多军事迷都知道,莫辛纳甘完全靠盲射。


林木拿到“这款枪”时曾经有过一番感受,“瞄准难度不低,尤其是在雪地战场,对眼睛观察力和精神捕捉力要求都很高。”



碰上最寒冷的冬季,面对最难缠的对手,手握最简单的武器,我们的战士就那样坚守着......


林木这样总结《狙击手》的美术设计,“一切从真实出发!


《悬崖之上》布景让张译震撼

林木:我们做了大量史料研究与考察


张艺谋最初找到林木合作的电影,其实是未上映的《坚如磐石》。《坚如磐石》之后,两人才有了《悬崖之上》和《狙击手》的再度搭档。


回首《悬崖之上》的美术创作,林木直言它的体量甚大,早在筹备阶段,他前前后后画了上百张草图。最后确认下来的,也有四五十张,作为贯穿影片的关键帧。 



影片背景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还原上世纪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面貌,成了美术组的重点工作。


“以前的中央大街早不存在了。但我们还是去了原址,包括马路的宽度、材质,都一一做了勘测。”


林木揭秘,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场景是美术组在大同找了一片空地重新搭建的


为了达到更高的还原度,他们看了很多纪录片和回忆录,像是大街上的书店,很多建筑都源自真实参考,是一比一地将当时的中央大街“复制”过来了。



“林老师你看,我们家就在那儿!”


令林木印象深刻的是,张译去到了现场特别激动。因为他是哈尔滨人,老家就在中央大街上,当他看到中央大街上特征鲜明的地标建筑时,一看就认出来了,心情也随之感动起来。


张译说,这个场景,让他有种回家的感觉。



谈及《悬崖之上》的制作困难,林木直言是短短几分钟的一场戏,创作过程却需要横跨多个拍摄场地。


比如张译、秦海璐一行人从林海雪原赶火车的情节,雪原部分是真实取景于东北雪乡;但他们进入车厢的部分,则是在北京的摄影棚里拍摄;再到他们下了火车走进哈尔滨大街时,取景地已经变成了大同;紧接着他们从街道开车到洋楼的过程,又需要回到北京的摄影棚来制作。


如此来来回回,反复穿梭,要求影片整体的美学风格要衔接得非常紧密。



实际上,《悬崖之上》美学风格不仅紧密统一,影片对于美学细节的把握更是精益求精。


基于特殊的时代印记,很多文字资料在还原成平面设计之前,需要把其中的俄文和日文翻译过来。剧组为此专门找了精通俄文和日文的专家前来校对,对于表达不通顺,语法不得当的地方,全部改正过来。


林木表示,细节要经得起考证要从两个方面考虑,一是真实存在性,二是文本准确性,先看这个东西是否真正存在于时代,再看它的表达是否简炼而精准。从美学角度来看,它还要有美感,能适应全片风格。



从《坚如磐石》到《悬崖之上》再到《狙击手》,几部影片下来,林木愈发享受与张艺谋的合作。


“张导不会执着于盯住某一点不放,而是很开放地去接纳各种可能性,给予我们很大的信任。在创作过程中,给出的细节要求都非常明确,反馈也十分直接,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,同时又能发挥很多特长。”


在林木看来,在压力中成长,很好地形容了他与张导搭档以来的状态。而他最敬佩导演的一点,则是他的电影境界,“现在的张艺谋,早已经是游刃有余,完全享受电影创作了......



文/keva


TAG标签:幕后  张艺谋  狙击手  林木  专访  美术指导  

上一篇:今日影评 | 小长假有什么计划?快来看电影吧!

下一篇:音乐剧演员“跨界”上热搜,他们帮助行业出圈?

相关资讯

若8V电影网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
请在留言处留言 我们会在3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